結果

Could the yen’s potential carry trades spark a USDJPY surge?
While headlines have been fixated on Trump’s “historic” trade deal with Japan, the FX market seems less impressed.
It’s not every day you hear traders whisper about the yen carry trade like it’s 2006 again. But here we are. While headlines have been fixated on Trump’s “historic” trade deal with Japan, complete with eye-popping numbers and tariff drama, the FX market seems less impressed. USDJPY has slipped under 147, the Dollar’s momentum is wobbling, and the real story might be one that’s quietly resurfacing: the return of the carry trade.
With Japan still glued to low interest rates and the Fed not quite ready to pivot, the conditions that once made borrowing yen to chase yield so appealing might just be creeping back into play.
The Japan-US trade deal that was meant to move markets
According to President Trump, the U.S. has struck “perhaps the largest deal ever” with Japan. Big claim. The agreement includes a supposed $550 billion investment from Japan into the U.S. - a figure that raised more eyebrows than bond yields - and a 15% reciprocal tariff on Japanese goods entering the States. In return, Japan agreed to open up its famously guarded markets to U.S. cars, trucks, and even rice.
Japan’s top trade negotiator, Ryosei Akazawa, posted a triumphant “Mission Complete” on X. But markets barely blinked. USDJPY actually dipped, and the dollar index softened.

For all the political theatre, traders seemed more focused on rate expectations and risk dynamics than on headlines from Washington.
What is the carry trade, and why does it matter now?
Ever heard of the carry trade? It's making a comeback, and here’s why it matters now. At its core, it’s about borrowing cheaply and investing in higher-yielding assets elsewhere. For years, Japan’s near-zero interest rate environment made it the go-to funding currency.
It fell out of fashion post-2008, reappeared briefly during the QE years, and then vanished again as volatility returned and global yields converged.
Below are the carry trade cumulative returns before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below we can see the carry trade cumulative returns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But now, something’s shifting. The Fed may still have rate cuts in its forecast, but sticky inflation and tariff-driven price pressures are keeping it cautious. Meanwhile, Japan, with slowing growth, weak wage data, and a fragile political backdrop, has little room to tighten. That creates the kind of rate divergence that carry traders love.
USDJPY isn’t exactly running away with it
Despite all this, USDJPY isn’t soaring. Quite the opposite. The pair recently dipped below the 147.00 level, with momentum indicators flashing signs of fatigue. It had climbed earlier in the year, riding on interest rate differentials and a wave of risk-on sentiment. But now? Traders are pausing.
Part of the reason is that the BoJ remains on the sidelines, despite global tightening. Analysts suggest Japan’s soft inflation data and political flux are keeping policy makers cautious. Add to that the uncertainty over whether Japan can genuinely funnel $550 billion into the U.S. economy, and you’ve got a market that’s interested, but not convinced.
Politics meets policy in Tokyo
Let’s not forget the domestic backdrop in Japan. Prime Minister Shigeru Ishiba’s party just lost its upper-house majority by three seats. He’s hanging on with the support of smaller coalition partners, but his grip is weaker, and that matters.
A slimmer majority means less room to manoeuvre on economic reforms, especially if U.S. demands intensify. Still, markets largely welcomed the result, not because they love Ishiba, but because it prevents a potentially market-shaking swing to a high-tax opposition. For now, the BoJ has even fewer reasons to rock the boat.
A whisper, not a roar - yet
So is the yen carry trade back? Not in full force. But the conditions that nurtured it - low volatility, rate divergence, and a muted BoJ - are re-emerging. The USDJPY pair may not be breaking out, but it’s no longer trading on headlines alone.
Safe-haven demand for the yen is fading, especially with the trade deal neutralising the 1 August tariff deadline. While the investment figure from Japan might be more fluff than fact, analysts say the structural story - of divergent central banks and old strategies creeping back - holds weight.
Carry trades don’t shout. They sneak back in when no one’s looking. Traders may still be debating Trump’s tariff tactics or the credibility of Japan’s investment pledge, but in the background, the yen could be quietly finding its old role again - not as a haven, but as a funding tool.
And if that momentum builds? USDJPY might just start listening.
USDJPY technical outlook
At the time of writing, the pair has recovered some ground from earlier drawdowns, hovering around a support level, hinting at a potential move up.
However, the volume bars show strong sell pressure over the past two days with little pushback from buyers, hinting at a potential further drawdown if buyers don’t push with conviction. A move down could find support at the $146.74 and $142.67 support levels. Conversely, a move up could find resistance at the $149.19 and $151.16 price levels.

Trade the movements of USDJPY with a Deriv MT5 account today.

Chainlink的牛市行情可能會持續推動其攀升至25美元
Chainlink 最近引起了廣泛關注——不僅是因為其價格走勢,更因為其展現出超越一般加密貨幣討論的真正動能跡象。
Chainlink最近備受矚目——不僅因其價格走勢,還有超越一般加密貨幣討論的真實動能跡象。 LINK自15美元附近強勢反彈,正衝刺走勢圖並試探關鍵阻力位。
現貨市場需求強勁,衍生品交易者蜂擁而至,對現實世界採用的關注進一步助燃行情。 但這波漲勢能否持久——還是又一場過度延伸後即將跌落的冲刺?
買方重掌大權
讓我們從激勵熱情的原因開始:分析師表示Chainlink走勢圖無疑呈現多頭趨勢。 自七月初以來,持續形成高點和低點上升的堅實上漲趨勢——這是力量的經典結構。 LINK在15.20美元支撐區附近穩固盤整,並在只有輕微回調的情況下持續上行,每次回調都激發買方新一波熱情。

這種動能不只是價格波動——背後有真實的信心支持。 現貨撮合者買入量顯示,過去90天中積極買家持續超越賣家。

許多人認為這不是偶然——至少目前看,多頭掌控局勢。 此外,近期單日交易量突破6.59億美元。 分析師認為這並非空穴來風。 這是真實的市場活動,表明LINK的價格上升並非真空中發生——此價格水平有參與、流動性和實際興趣。
Derivatives數據呈現混合訊號
期貨和期權方面情況升溫——但或許過熱了些。 資金費率在幾周的負值後回升至正區域。

簡而言之,交易者現在願意支付溢價以持有多頭頭寸。 這通常是信心投票——多頭群眾樂意將錢擺在明面上。
未平倉合約量也在24小時內激增8.47%,達到驚人的8.43億美元。

這波激增顯示投機活動明顯上升。 但關鍵在於:當未平倉合約量在關鍵阻力位附近急劇上升,通常意味著市場有些超負荷。 若價格動能停滯,過度槓桿的多頭可能陷入困境,隨之而來的清算可能引發急跌。
鏈上信號提示謹慎
放眼全局,分析師認為鏈上指標正在發出低調警報。 持有者盈利程度指標MVRV比率升至37.87%。 這意味著許多人目前處於盈利狀態,而歷史上多數人在此點位選擇獲利了結。 這本身不是賣出信號,但提醒我們FOMO並非唯一的推動力。
此外,NVT比率持續飆升。 該比率比較市值與網絡活躍度,攀升表明價格增長超越了實際使用量。 因此,儘管漲勢表面光鮮,但其速度快於基本面,這從來不是良好的長期模式。
Chainlink的現實世界採用持續加碼
然而,這波漲勢不僅是投機。 Chainlink的技術正在現實經濟中獲得認可,這絕非小事。
以Tokenyze為例。 他們剛加入了Chainlink BUILD計劃,重點是為實物資產發行通證——銅和鋁等金屬,並由實際倉單支持。 這些不是數位承諾,而是通過Chainlink的證明儲備、即時價格數據及跨鏈交互協議,將真實、有形商品上鏈。
Tokenyze使用ERC-3643標準鑄造可包裝成ERC-20的通證,使其立即兼容DeFi平台。 投資者可以像操作其他加密貨幣一樣購買、借貸或使用這些資產支持的通證作為抵押品,但其價值根植於現實世界。
這不僅僅是一個吸睛的合作伙伴關係。 這清楚表明Chainlink正在從一個預言機提供者,演變為令牌化金融的基礎設施層。 該合作還包括Tokenyze將部分原生代幣供應分享給Chainlink的質押者和服務提供者——這種模式促進利益一致並強化生態系統。
Chainlink價格預測:LINK能否突破25美元?
分析師表示,這波漲勢具備真實動力。 現貨需求、衍生品熱情及機構級採用正同時匯聚。 但這並不代表通往25美元是一條直線。
沒錯,動能強勁,若LINK能突破18.81美元附近阻力,通往25美元的道路將迅速展開。 但未平倉合約高企、盈利用戶集中及鏈上指標不穩,暗示在下一波上漲前可能面臨心理考驗。
寫作時,Chainlink仍在強勢攀升,但動能減弱跡象明顯,頂部出現長長的影線。 尚待觀察該影線是否代表價格筋疲力竭,或上升趨勢將重新加速。 如果我們看到價格上漲,牛市將進入價格發現階段,目標指向 $25。 相反,如果出現價格反轉,賣方可能會在 $15.00 和 $13.41 支撐位找到支撐。

立即使用 Deriv MT5 帳戶對 LINK 的走勢進行投機。

以太坊是否準備迎來神燭暴漲?
你知道圖表上的那個時刻——交易員稱之為神燭? 以太坊可能正在準備出現神燭。
你知道圖表上的那個時刻——交易員稱之為神燭? 那令人驚嘆的天空般高聳綠色尖峰,讓你希望自己能早十分鐘買入? 嗯,以太坊可能正在準備出現神燭。
經過數週緩慢而穩定的攀升,以太坊現在正在試探突破區域。 分析師們拋出大數字——$3,500、$4,000,甚至 $5,000——這次,他們或許沒有太過樂觀。 期貨活動正攀升,財務公司搶購 ETH 似乎勢不可擋,圖表開始悄悄透露非常看多的訊號。
那麼,這是以太坊點燃驚天蠟燭奔向 5K 前的寧靜嗎? 還是市場之神的又一次戲弄?
ETH 價格預測:看起來非常看多
以太坊(ETH)不只是緩慢上揚——它正發出即將有更大動作的訊號。 而且不是模糊、幻想式盼望的那種。 我們談的是期貨活動上升、新增未平倉合約和異常平靜的衍生產品市場——這種條件往往預示著爆發性行情。
根據 Glassnode,過去 24 小時 ETH 期貨成交量跳增了驚人的 27%,未平倉合約則攀升 6%。 但重點是——資金費率仍保持中性,為 0.0047%,顯示交易者進場並未過度使用槓桿。 這是個健康的訊號。 這表示這還不是一場害怕錯失良機的瘋狂……至少目前還不是。

ETH 也正突破數月未見的價格水準。 在突破 $3,200 並超過 $3,350 後,現在交易價格為自二月以來新高。 分析師使用 Wyckoff 方法表示 ETH 已完成其再積累階段——簡單來說,測試已過,火箭可能已準備點火。
以太坊機構興趣
雖然媒體頭條常聚焦比特幣,但以太坊正在董事會和資產負債表中悄然掀起一場革命。 僅在過去兩個月內,上市公司已購買超過 570,000 ETH,籌集超過十億美元以充實其 ETH 儲備。
SharpLink Gaming 率先出擊,斥資 2.25 億美元購買 Ethereum——這只是其中一例。

像 BitMine、Bit Digital、BTCS 和 GameSquare 這樣的公司紛紛擁抱 ETH,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視的企業潮流。 為什麼是現在? 部分原因來自監管。
美國最近通過的GENIUS 穩定幣法案被視為對 Ethereum 友好,賦予其監管優勢,吸引謹慎的投資者。 加上現貨 ETH ETF 的推出,自五月以來已吸引了 32.7 億美元淨流入,Ethereum 突然不再只是去中心化的網絡。 它成為了具有華爾街級別支持的嚴肅金融資產。
幣圈季節催化劑? Ethereum 漲勢或將引領風騷
Ethereum 可能正在升溫,但其他山寨幣市場仍然步履蹣跚。 不過,分析師表示情況可能迅速轉變,ETH 可能成為引爆一切的火花。
從下面的圖表可以看到明顯模式:每當指數攀升超過 20%,它不會就此止步——會猛衝,有時超過 80%,當之前落後的山寨幣突然開始跑贏比特幣時。

下方的山寨幣指數圖顯示該指數目前高於 20%。

Ethereum 通常是帶頭羊。 如果 ETH 突破阻力並開始上漲,整個市場通常會跟進。 分析師 Rekt Capital 指出,比特幣的主導地位距離 2021 年的峰值 71% 僅差 5.5%。 若由此轉向,可能是全面山寨幣季節的綠燈——ETH 幾乎肯定會領先群倫。
衍生品、質押與鏈上實力
讓這波 Ethereum 漲勢感覺不同於以往炒作週期的是其堅實的基礎。 七月 ETH 衍生品持倉增加了 184 萬 ETH,但資金費率仍保持合理。 這顯示認真交易者正在佈局,而非一群過度槓桿的賭徒期待一飛衝天。
鏈上情況同樣強勁。 Pectra 升級改善了質押功能後,越來越多投資者開始鎖倉 ETH。 事實上,據報告,自六月初以來,已有 151 萬 ETH 被加入質押池。 這不僅是信心的投票,更是供應被從市場抽離。 其中三分之一可能來自財政公司,更凸顯了機構布局故事的重要性。
再加上持續高交易活躍度,Ethereum 開始呈現全面運轉的網絡形態。
ETH 價格技術展望:神蠟燭將至?
加密市場沒有水晶球,也沒有人會在突破前鳴鐘。 但時機漸趨完美。
我們有多頭技術面。 機構資金流入。 穩健的衍生品數據。 強勁的質押。 以及感覺屏息以待的市場氛圍。 它可能不會在明天甚至下周發生——但如果 Ethereum 站穩 $3,700 並開始向 $4,000 進發,那個 $5K 神蠟燭可能不再是夢想。 這可能成為下一個人人討論的圖表。 反之,如果價格暴跌,賣方可能會在 $2,945、$2,505 和 $2,400 支撐位被壓制。

你認為 ETH 很快會達到神蠟燭嗎? 可以使用Deriv MT5帳戶推測加密貨幣的下一步走向。

日本債券市場的下跌對美國是一個警示。
多年來,日本一直是低利率與高債務卻無後果的教科書案例。 但現在,後果正在顯現。
報告指出,日本債券市場不僅僅是動盪——它正處於全面清算的過程中。 收益率在攀升,損失在增加,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正承受著數十年寬鬆貨幣政策的壓力。 多年來,日本一直是低利率與高債務卻無後果的教科書案例。 但現在,後果正在顯現。如果日本的債務故事感覺遙遠,美國不應該過於自滿。 東京的裂縫很可能是華盛頓將出現狀況的預演。
政府債務與GDP比率:不再是堡壘
日本30年期政府債券收益率在7月中達到3.209%,為多年來最高,僅12個月內飆升了100個基點。

表面上看,這只是一個數字。 但其背後隱藏著更深層的問題:自2019年以來,債券價值已下跌45%。 這不僅僅是下滑——而是崩潰。
日本的債券市場曾是安全的黃金標準。 但隨著投資者對國家不斷攀升的債務負擔,以及更重要的是日本銀行(BOJ)是否能妥善管理的疑慮,這種地位正在逐漸滑落。
日本的債務與GDP比率目前已超過260%,是美國的兩倍多,該國的財政狀況日益脆弱。

日本銀行債券損失:信心的代價
日本銀行曾是市場穩定的守護者,現在持有史上最高的未實現虧損,達198兆日圓(約1980億美元),僅一年內增加了三倍。 這不只是一道紙上割傷。 而是一道深深的傷口。

衝擊不止於此。 日本最大的壽險公司,長期持有政府債券,僅2025年第一季的未實現損失就達600億日圓,是一年前的四倍。 收益率上升的影響正悄然波及金融體系,侵蝕資產負債表,並收緊流動性。
或許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政府債券中超過52%目前由日本銀行自行持有。 當最後買家變成主要持有者,系統就開始顯得怪異地自我參照——而且極其脆弱。
全球熟悉的債務操作手冊
日本的經濟故事在許多方面獨一無二——人口快速老齡化,通縮思維,以及長期規劃的傾向。 但其策略——低利率、大量買債與不斷膨脹的公共債務——絕非孤立無援。
事實上,這聽起來相當熟悉。 在美國,自2020年以來,10年期美債收益率已激增超過500%。

銀行背負著超過5000億美元的未實現債券損失。 赤字支出正在加速。 央行資產負債表仍因多年刺激政策而膨脹。 雖然美國尚未達到日本260%的債務與GDP比率,但增速迅速,且找不到太多藉口。
全球債券市場流動性
日本發生的事情不僅僅關乎日本。 這是信心開始動搖的信號——當政府能夠永遠償還債務的承諾不再被視為理所當然時。
市場流動性正在枯竭。 Bloomberg’s政府債券流動性指數已跌至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以來的最低水平,投資者紛紛注意。 黃金和比特幣不僅因投機而飆升,更因為對舊貨幣體系規則可能崩解的恐懼。
這一時刻同時挑戰了長期以來的信念。 數十年來,經濟學家堅稱,只要利率保持低位,高債務水平是可控的。 但日本維持政策利率在0.50%,債券收益率仍約3.1%,與債務負擔較輕的德國相當。 這種脫節暗示了更深層次的問題:信任正在流失。
市場發出的訊息
日本債券市場正為全球提供一堂實時課程——政策制定者與投資者都應認真研究。 一個國家可以長時間承受高債務和低利率……直到無法再承受。 一旦收益率上升,反饋循環啟動:損失增加,信心削弱,流動性蒸發。
對於像美國這樣的經濟體,真正的警告不僅在數字,而在於趨勢。 維持系統運作的工具——如債券購買、超低利率和財政擴張——現在可能正在加劇風險。 且與過去不同的是,這一次沒有乾淨的退出路徑。
USDJPY 價格展望
專家表示,日本債券市場的下跌不是孤立事件或暫時波動。 這是對全球金融秩序的壓力測試,並揭示了該秩序可能的脆弱性。 當全球第二大債券持有人開始動搖時,其他人應該引以為戒。
這不是恐慌, 而是準備。 因為如果日本的清算已開始,真正的問題不是美國和其他國家是否會面臨清算,而是何時會面臨。 同時,USDJPY 匯價持續攀升,反映出投資者緊張情緒以及美日債券收益率差距擴大。
撰寫本文時,該匯率對仍相當看漲,價格剛突破4個月的整理區間。 成交量柱狀圖顯示過去數日賣方幾乎沒有反擊,暗示匯價可能繼續上漲。 若行情反彈,股價或將在 149.93 阻力位遭遇壓制。 相反,若價格下跌,可能在 146.100 和 144.200 支撐位獲得支撐。

.jpg)
Nvidia 的股價在達到 4 兆里程碑後,能否持續攀升?
Nvidia 剛剛完成了難以想像的壯舉——達到四兆美元的市值。 然而,股價徘徊在約 163 美元,每位投資者心中都有一個簡單的問題:它能再漲嗎?
Nvidia 剛剛完成了難以想像的壯舉——達到四兆美元的市值。 這不僅令人印象深刻;更是歷史性的。 它的市值超過了整個英國股市,也比法德合併的市值還高。 然而,股價徘徊在約 163 美元,每位投資者心中都有一個簡單的問題:它能再漲嗎?
隨著 AI 蓬勃發展、收益攀升與華爾街熱議,Nvidia 看起來勢不可擋。 但在市場上,並非上漲的東西都能持續飛升。 那麼,180 美元就在眼前嗎?
Nvidia AI 晶片需求:更多上升空間的理由
Nvidia 的崛起無疑根植於基本面。 第一季度營收激增 69%,達到 441 億美元,分析師預測 2025 年業績將爆表:銷售額達 2,000 億美元,淨收入超過 1,000 億美元,利潤率接近 70%。

對一家六年前市值僅 1,440 億美元的公司來說,這表現不錯。 真正的順風因素? AI。 Nvidia 的晶片推動著從 OpenAI 訓練集群到中國智慧工廠的各種應用。
像 Microsoft 和 Amazon 這樣的大企業正投資 AI 基礎設施,而 Nvidia 仍是首選供應商。 因此,CFRA 的 Angelo Zino 設有 196 美元的目標價,暗示市值近 4.8 兆美元可能成真。
如果 Nvidia 8 月 27 日的收益符合預期,有人認為股價可能在幾天內大幅上漲 10 到 20 美元。 隨著 X(原 Twitter)上的看多討論升溫,且該股在標普 500 指數中占比高達 7.5%,FOMO 效應可能生效,推動股價接近分析師所說的 180 到 200 美元區間。

Nvidia 盈利前景
要理解 Nvidia 走了多遠,值得回顧網路泡沫時期。 2000 年高峰期,Cisco 市值達 5,500 億美元,相當於全球 GDP 的 1.6%。 而 Nvidia 現在佔比為 3.6%。 這不是筆誤。

然而,將市值與 GDP 相比仍有批評之聲。 GDP 是年度商品和服務流量,而市值是對未來預期的快照。 正如部分分析師在 X 上正確指出的,這並非完全同類比較。
但有人指出,Nvidia 預計三年後淨收入達 1,530 億美元,幾乎相當於整個富時 100 指數。 這是值得深思的比較。
可能會出錯的地方?
當然,沒有股票會永遠上漲。 Nvidia 的預期本益比可能處於“合理”的 33(低於五年平均的 41),但仍反映了高度完美的預期。 分析師指出,若收益、AI 支出或全球晶片需求出現波動,可能會重創股價。
此外還存在棘手的地緣政治問題。 Nvidia 極度依賴台灣進行晶片生產,而美中緊張局勢升溫帶來實質風險。 若政府實施新的出口管制或關稅,供應中斷風險將不再僅僅只是新聞標題威脅。
接著還有交易動態。 股息收益率僅為 0.02%,市場有相當的槓桿敞口,利率升高或保證金拋售潮均可能引發劇烈回調。 別忘了:在 DeepSeek 突然宣布 AI 模型後,Nvidia 今年早些時候曾一度蒸發近 6,000 億美元的市值,嚇壞市場。
Nvidia 價格短期展望:下一步是 150 還是 185?
分析師表示,未來一兩個月內,Nvidia 股價可能在 150 到 185 美元之間波動。 如果 8 月盈利報告表現強勁,股價或將突破近期高點,測試 180 美元;若表現不佳,或遇地緣政治變數,則可能跌破 150 美元。
展望更遠的未來,股價走勢分歧。 若 AI 採用持續爆發,且 Nvidia 保持領先 AMD 等競爭者,年底可能觸及 200 至 250 美元。 但若宏觀條件收緊或競爭對手崛起,股價回落至 125 至 140 美元並非不可能。
Nvidia 的 4 兆里程碑不僅是估值,更是一種宣示。 這表明市場相信 AI 不是炒作,而是一場全面的經濟革命。 然而,即使是革命也會遭遇阻力。
專家表示,Nvidia 是否突破 180 美元並更上一層樓,將取決於盈利、投資者情緒與適當的地緣政治運氣。 目前,股價雖高飛,但並非不受重力影響。
寫稿時,我們看到股價從創紀錄高點略有回落,顯示賣方開始施壓,可能導致明顯跌幅。 然而,成交量柱狀圖顯示買賣壓力幾乎平衡,暗示可能進入盤整階段。 如果價格回升,167.74 美元將成為潛在阻力位。 反之,若價格崩跌,可能在 162.61、141.85 及 116.26 美元的支撐位尋得支撐。


比特幣價格在做空擠壓傳聞中觸及 122K
比特幣剛突破 12.2 萬美元,加密貨幣圈沸騰中。 這是更大波動的開始,還是空頭將面臨損失?
比特幣剛突破 12.2 萬美元,加密貨幣圈沸騰中。 牛市慶祝突破之際,一個新敘事正在升溫:潛在的做空擠壓可能為行情添柴加火。 隨著以太坊做空創下新高且宏觀不確定性依舊盤旋,此次漲勢可能不僅靠勢頭驅動。
這是更大波動的開始,還是空頭將面臨損失?
兩個關鍵日期改變了一切
如果你拉遠看,比特幣近期的走勢並非偶然。 兩個美國重大政策時刻——4 月 9 日與 7 月 1 日——似乎引發了這波最新的價格波動。 第一個是90 天關稅暫停,暗示可能的貨幣寬鬆。 第一項是90天關稅暫停,這顯示出潛在的貨幣寬鬆政策。
第二個是《美麗大法案》的通過,預計未來十年將削減聯邦稅收 5 兆美元的財政震撼彈。 兩件事同時伴隨明顯的圖表背離——比特幣飆升,而美國 美元指數($DXY)大幅下跌。 事實上,美元在短短六個月內已下跌 11%。 交易者和機構隨即捕捉這一訊號。

從消費狂潮到加密貨幣漲勢
2025 年 5 月帶來了迄今最驚人的數字之一:美國單月赤字 3160 億美元——史上第三高,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數據。 單月赤字——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數據,是歷史上第三大赤字。

再加上預計全年赤字將達 1.9 兆美元,市場如今已明確反映出長期財政壓力。 比特幣不再只是對炒作的反應。 它開始扮演宏觀晴雨表的角色——對抗魯莽開支和法幣信譽削弱的避險工具。 市場的行為反映了這點:隨著美國赤字加深,比特幣價格持續攀升。 比特幣價格持續攀升。
鎖定比特幣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機構正在悄然進場
這波漲勢並非零售驅動。 而是由機構主導。 iShares Bitcoin ETF ($IBIT) 的資產管理規模達驚人的 760 億美元,且耗時未滿 350 天。 作為參考,黃金的旗艦 ETF ($GLD) 花了 15 年才達到同樣里程碑。

這種轉變不僅僅是象徵性的,而是結構性的。 據報導對沖基金及家族辦公室約配置 1% 投資組合於比特幣。 他們並非為了娛樂,而是因為比特幣在愈發不確定的環境中,扮演著逃生通道的角色。
做空可能是最後催化劑
還有以太坊。 根據最新數據(經 ZeroHedge),以太坊槓桿做空創歷史新高——這種情況與 2025 年 4 月底部前夕極為相似。 如果那裡出現擠壓,比特幣可能會借勢再度攀升。

換句話說,這不僅僅是長期基本面的故事。 空頭端也潛藏著可能的推力。 幾輪清算瀑布可能將健康的漲勢變成全盤暴漲。
比特幣價格展望:比特幣成為新常態?
傳統避險資產如黃金正在上漲。 美元正在下跌。 收益率正在上升。 而 Bitcoin 呢? 而且在飆升中。 這些並非互不相關的事件——它們是同一經濟謎題的不同拼圖。
比特幣的角色正在演進。 它不只是科技賭注或通膨避險工具。 它正成為對政策、債務、赤字以及沒有人掌舵的反應。 無論這是以擠壓、超級周期或完全不同的形態收場,有一點是清楚的:
市場不再忽視比特幣。 你也不該忽視它。
撰稿時,比特幣仍在向新高衝刺。 K線上方出現上影線,是賣方回擊的明顯信號。 然而,成交量顯示賣壓尚未完全展現,這意味著上漲趨勢尚未耗盡,我們可能還會看到價格進一步上漲。 若價格反彈,可能在 $123,275 價位遭遇阻力。 若價格暴跌,可能在 $108,000 和 $105,000 支撐位獲得支撐。


特朗普降息談話推動金價創新高
這聽起來荒謬,但這正是市場窃窃私語的內容。 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現在呼籲大幅降息300個基點——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幅度的降息,遠超過以往。
這聽起來荒謬,但這正是市場窃窃私語的內容。 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現在呼籲驚人的300個基點降息——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幅度的降息,遠遠領先。 儘管這引起了不少關注,有一個資產正悄悄享受這場混亂:黃金。 隨著避險需求上升,通脹風險再度成為焦點,這會是黃金衝擊5,000美元的時刻嗎?
特朗普的降息推動
簡單說,300個基點的降幅將是聯儲局2020年3月創紀錄的100個基點降息的三倍。 當時,黃金飆升,美元下跌,投資者開始擔心通脹。
現在情況如何? 特朗普在經濟成長的背景下推動如此大幅的降息。 美國目前並未陷入衰退。 事實上,GDP年增率高達3.8%。

然而,特朗普認為高利率使美國付出沉重代價——每年超過1.2萬億美元的債務利息,約合每天33億美元。
根據特朗普的計算,每降低1%,可在36萬億美元債務中節省約3,600億美元利息支出。 但這個數字有些模糊。 實際上,只有約29萬億美元的公開持有債務受影響,而非全部債務能立即再融資。

專家表示,如果全面降息3%,每年有可能節省8,700億美元。 更現實的情況是,假如第一年只有20%的債務得以再融資,也能節省1,740億美元——絕非小數目。
黃金避險需求因貿易緊張而上升
市場消化經濟邏輯之時,黃金已靜靜連續三天上漲,逼近其週線區間頂部。 幕後,特朗普亦全面重啟貿易戰,一週內發布超過20項關稅通知,包括對加拿大進口商品徵收35%關稅,以及對巴西和銅徵收高額關稅。
投資人因此難免緊張。 貿易緊張通常對全球成長不利,但對黃金而言是利多。 這種黃金在不確定時期表現尤為強勁。 再加上美元走弱(第一、二季下跌逾10.8%,為1973年以來最差開局),形成更利好黃金的局面。
聯邦儲備利率因素
通常,黃金價格上升會伴隨著市場對聯儲降息預期的增強。 但情況有變——這些預期已開始降溫。 聯儲最近的會議紀要顯示官員們意見分歧。 一些人希望儘快降息。 另一些人則認為並不急迫。
一方面,舊金山聯儲主席瑪麗·戴利表示,利率最終可能會下調,並稱目前政策仍然緊縮。 另一方面,聖路易斯聯儲主席阿爾貝托·穆薩萊姆採取更謹慎立場,警告尚難評估關稅的通脹影響。 還有克里斯多福·沃勒,一位知名鴿派且可能成為鮑威爾接班人,呼籲提前降息,但強調這不會是政治行為。
目前,聯儲似乎在強勁就業數據與通脹風險之間左右為難。 最新的初領失業救濟申請降至227,000份,超出預期,顯示勞動力市場韌性。 這使得央行謹慎,避免過早降息——即使特朗普不斷施壓。

黃金預測:真的會達到5,000美元嗎?
以下是看漲理由。 如果聯儲跟隨特朗普的願望(甚至部分跟隨),很可能會:
- 推低美元
- 點燃通脹預期
- 激發避險資金湧入
- 並可能推動黃金呈拋物線上升
分析師認為,在持續的貿易干擾和全球政策分歧的背景下,這種情況可能使黃金突破每盎司5,000美元。 黃金在過去一年已上漲40%,過去五年漲幅達80%——動能正旺。
如果這一切聽起來很熟悉,那是因為我們以前也見過類似情況。 2020年後,降息和刺激措施推動黃金達到當時的歷史高點。 現時環境可能有所不同,但貿易戰、政治風波與央行壓力的組合,開始讓人感覺似曾相識。
黃金技術展望
特朗普的300基點降息提議可能不會實現,但僅憑這一提議已改變了市場心理。 此舉點燃了通脹恐慌,削弱美元,並提振像黃金這樣資產的需求。
那麼黃金會達到5,000美元嗎? 如果時機配合上,降息、貿易戰、聯儲局放鬆政策,那麼答案是肯定的,這條路是存在的。 但它是否會走上這條路,才是投資者真正關注的焦點。
撰寫本文時,黃金在賣出區域內出現明顯上漲,暗示上漲可能會受限。 然而,成交量柱顯示賣壓減弱,暗示可能出現上漲。 若出現上漲,價格可能在3,365美元、3,395美元及3,450美元水平受阻。 相反,若出現下跌,價格可能在3,300美元及3,250美元支撐位獲得支撐。

黃金真的會達到5,000美元嗎?您可以使用Deriv MT5或Deriv cTrader帳戶進行黃金價格投機。

Bitcoin 價格創下歷史新高,多頭目標指向 12 萬美元
Bitcoin 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而且這次勢頭強勁。 突破史上最高點 $11.2 萬後,全球最受歡迎的加密貨幣再次測試其可能性的極限。
Bitcoin 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而且這次勢頭強勁。 突破史上最高點 $11.2 萬後,全球最受歡迎的加密貨幣再次測試其可能性的極限。 隨著勢頭增強和圖表亮起,出現了大問題:$12 萬近在咫尺,還是我們有些操之過急?
讓我們來解析推動這波上漲的原因,以及這次,是否真的有所不同。
Bitcoin 價格上漲不僅僅是受到炒作的推動
最新一輪的飆升並非憑空而來。 超過 $4.25 億的槓桿空頭倉位被清算,大幅加速了漲勢。這是典型的空頭擠壓,推動 Bitcoin 飆升突破長期的 $11 萬阻力位。

但分析師表示,與先前出現並迅速消失的飆升不同,這次的上漲更有實質內容。 這股勢頭源自於真實的市場需求。 分析師稱,人們並非單純押注價格波動,而是在買進後長期持有。 交易所儲備降至自三月以來的最低點,顯示長期持有信心正在增強。 這不是泡沫,而是基礎更為紮實。

機構大量買進 Bitcoin 指數股票型基金
數字說明了一切。 經過多年的監管爭論,Bitcoin 指數股票型基金才於 2024 年初獲得批准,其資產管理規模已超過 $1500 億。 作為對比,gold 指數股票型基金花了超過 16 年才達到相同的規模。 沒有大公司的積極參與,這種成長是不可能出現的。

作為佐證,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一項研究顯示,近 70% 的機構投資者如今將 Bitcoin 視為合法的資產類別。 值得注意的是,JPMorgan 分析師已轉為看好 BTC,預計今年下半年其效能將優於 gold。 他們甚至將這一趨勢形容為“零和遊戲” — gold 下跌時,Bitcoin 上漲。 這在傳統金融圈中意義重大。
從 digital gold 到政治頭條
還有另一股力量在發揮作用 — 政治因素。 Bitcoin 越來越像是地緣政治的避險資產。 在 Trump 總統宣布對馬來西亞和南非等國實施全面關稅後,Bitcoin 價格依然穩健。 事實上,其價格反而上漲,並且在 S&P 500 指數調整的日子裡,持續與股市脫鉤。
人們越來越認為 Bitcoin 是避風港,尤其是在對法定貨幣貶值的擔憂重新浮現。 Sygnum Bank 分析師表示,這項轉變正幫助 Bitcoin 開拓出傳統由 gold 佔據的角色,同時增添了數位創新的吸引力。
加密貨幣監管新聞可能會引起更多機構的興趣
這一切都發生在意外支援加密貨幣的政策環境下。 美國 國會正準備討論旨在將 stablecoin 發行商納入監管範圍的天才法案。 該法案經過重新起草,以解決消費者保護和國家安全的擔憂,目前似乎得到兩黨支援。
白宮數位資產顧問委員會執行董事 Bo Hines 在本週的 Consensus 大會上直言:“我們已準備好接受廣泛採用。 正以極快且高效的速度推進。”
這代表什麼? 如果法案通過,可能會激發新一波機構興趣,尤其是那些等待更明確監管指引的審慎參與者。
Bitcoin 價格預測:下一個目標是 12 萬嗎?
從技術角度來看,Bitcoin 正接近下一個心理關卡。 它已經突破了狹窄的交易區間,並保持在先前的阻力位之上。 如果能持續站穩,且宏觀環境保持良好,$12 萬可能比許多人預期的更快實現。
話雖如此,需要注意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警告稱,加密資產的波動性仍然是傳統資產的三倍。 儘管指數股票型基金的成長令人矚目,但一些市場觀察者擔心,這可能會扭曲市場的自然價格走勢。
儘管如此,隨著現貨買家掌握主導權、機構投資者興趣日益增加,以及監管從理論走向現實,這一輪上漲比上一次更加穩健。 如今不只是圖表和蠟燭圖那麼簡單,更涉及政策、投資組合和目標。
Bitcoin 價格展望
Bitcoin 最近的突破不僅僅是價格變動,而是訊號。 這個訊號顯示加密貨幣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邊緣押注。 整個生態系統逐漸成熟,機構開始積極加入,監管機構也終於開始參與了。
$12 萬? 這已不再是空中樓閣。 這或許正是順理成章的下一步。
撰寫本文時,Bitcoin 正從歷史高點回落,出現明顯的獲利回吐跡象。 而交易量橫條圖則顯示,過去幾天買盤佔據主導,賣方幾乎沒有阻力,暗示可能進一步上漲。 如果上漲持續,買家可能會在歷史高點附近遇到阻力。 相反,如果價格下跌,可能會在 $107,400 和 $100,900 支撐位受到支撐。

Bitcoin 會飆升至 $12 萬嗎? 可以使用 Deriv MT5、Deriv cTrader 或 Deriv X 帳戶推測 BTC 價格。

利用波動率切換指數交易變動中的市場波動率
如果您可以交易一種不僅隨機波動,而是像真實市場一樣,經歷明顯市場活動階段的合成指數,會怎樣?
如果您可以交易一種不僅隨機波動,而是像真實市場一樣,經歷明顯市場活動階段的合成指數,會怎樣? 這就是波動率切換指數(VSI)所提供的:一種在單一工具中結構化交易變動波動率的方式。
VSI 現已在 Deriv 上可用,歡迎您探索。 每個指數以連續循環的方式,經歷低、中、高三階段的波動率,提供動態且真實的合成市場體驗。
波動率切換指數與其他合成指數交易有何不同?
多數合成指數在固定波動率水準運作,或行為難以預測。 VSI 引入了變化條件的結構化循環。
各階段定義指數預期移動幅度與不同波動率水平:
- VSI 低:10-25% 波動率,階段持續時間較長,條件較穩定
- VSI 中:50-100% 波動率,兼具變異性與節奏的平衡
- VSI 高:100-200% 波動率,階段切換更快,市場行為更強烈
VSI 讓您在單一工具中,擁有三種波動階段,無需透過切換指數以符應變化的市場狀況。
為什麼交易者應該探索波動率切換指數
VSI 適用於變化中的市場行為,讓交易者能透過以下方式探索波動率交易策略:
- 預設波動率階段:在單一工具中交易低、中、高三種波動率階段
- 策略彈性:依據波動率可能演變調整您的策略
- 動態點差:點差水準根據當前波動階段調整
- 全天候 24/7 可交易:隨時交易,不受真實世界新聞或事件影響
立刻開始交易波動率切換指數
波動率切換指數現已可在Deriv MT5和Deriv cTrader示範帳戶使用。
抱歉,無法找到符合 的結果。
搜尋提示:
- 檢查拚寫並重試
- 嘗試其他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