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回顧:本週 2023 年 10 月 23 日至 27 日
.webp)
日本經濟
Investors Chronicle & Bloomberg:日本 20 年期債券拍賣結果顯示銀行和保險公司的國內需求疲軟。 與其他央行不同,日本央行擔心通膨率達不到低於 2% 的目標,目前通膨率約 3%。
這可能會引發對日本高公共債務的擔憂,並對保險公司和養老基金產生影響。 因此,如果殖利率再次接近上限,日本央行可能會考慮擴大其容忍範圍。 Societe Generale 的分析師預測,到 2024 年 1 月,這一上限可能會升至 1.5%。
歐洲央行
BNP Paribas:升息週期可能接近尾聲。 年底前經濟活動減弱和預期通膨下降可能導致聯準會、歐洲央行和英國央行暫停升息。
但是,進一步收緊政策仍然是可能的。 預計政策利率不會立即下調,而是將維持在高點直至 2024 年中期,以對抗通膨。 BNP Paribas 預測,聯準會、歐洲央行和英國央行在 2024 年中期之前都不會調整政策利率,這可能標誌著降息的開始。 相較之下,日本央行將於 2024 年 4 月開始收緊貨幣政策。
對沖基金和大宗商品
Kitco:根據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 (CFTC) 截至 10 月 17 日當週的最新報告,對沖基金正在見證黃金市場的重大轉變。
基金經理在 Comex 黃金期貨的投機多頭倉位增加了 10,774 份合約,至 104,708 份,而空頭倉位減少了 31,096 份合約,至 89,605 份。
投機倉位在淨空頭兩週後已轉為看漲,淨多頭倉位為 15,103 份合約。 Société Générale 的分析師指出,這是自 2006 年以來黃金市場第二大空頭回補走勢。
量化緊縮
CNBC 和 Fortune:Pershing Square 創始人 Bill Ackman 宣布決定平掉長期美國國債的倉位。 他指出,地緣政治風險不斷增加是採取此舉的原因。
他擔心,在目前全球風險水準下,以現行利率維持長期債券空頭倉位是不明智的。 聯準會主席 Jerome Powell 暗示,長期公債殖利率上升可能使央行暫停升息。
不過,Wall Street 專家警告稱,量化緊縮 (QT) 政策複雜且難以預測,對經濟有潛在風險。
利率
Sweden Postsen:歐洲央行將於本週四公佈利率決議。 根據 Bloomberg 報導,歐洲央行 行長 Christine Lagarde 與歐盟委員會、歐盟主席國和歐元集團舉行了電話會議。
她預計未來幾季經濟將陷入停滯,並且有可能進一步惡化。 Lagarde 指出,就業市場呈現彈性,但也有放緩的跡象。
英國失業率
The Guardian:由於英國就業市場出現放緩跡象,英國央行預計將第二次維持利率於 5.25% 不變。
最近的資料顯示,失業率從上一季的 4% 上升至 4.2%。 CBI 調查顯示,製造商信心下降,產量下滑,且謹慎情緒增強。
考慮到就業市場的疲軟,分析師預計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將維持利率不變。 #英國央行 #利率 #英國經濟
電動車
Forbes:不斷上升的保險成本和逐步到期的補貼對歐洲電動車市場構成挑戰。 英國媒體報導保費飆升;一位 Tesla Model Y 車主面臨的年度保險費高達 £5,000 ($6,000),高於前一年的 £1,000 ($1,200)。
在美國,電動車銷售已經放緩,2023 年 8 月的銷售時間是 1 月的兩倍。 儘管 Tesla 降價,但電動車價格同比仍下降了 22%。 由於賠付率較高,新能源車的保險費用往往比傳統車高出 20%。
加拿大經濟
加拿大央行:加拿大央行決定維持政策利率在 5% 不變,並繼續實施量化緊縮策略。 該銀行預測,今年全球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為 2.9%,2024 年為 2.3%。 由於需求疲軟和借貸成本增加,商業投資面臨挑戰。 同時,加拿大人口的成長正在影響勞動市場和住房需求。
Yen 波動
Reuters:日本財務大臣 Shunichi Suzuki 重申日本致力於快速應對貨幣市場波動。 隨著 yen 兌 U.S. dollar 匯率跌破 150, Suzuki 強調需要根據基本因素穩定匯率走勢,同時抑制過度波動。
日本法律賦予政府對貨幣政策的控制權,由財務省做出干預決定。
歐洲加息
The Guardian:歐洲央行維持關鍵政策利率不變,這與先前十次為應對生活成本上漲而升息的做法不同。
儘管通膨率超過了 2% 的目標,但人們仍擔心升息對歐洲經濟體的潛在影響,尤其是德國,該國製造業的困境導致 10 月商業活動連續第四個月萎縮。
歐洲央行行長 Christine Lagarde 預計經濟將持續疲軟。 歐元區通膨率 9 月從 8 月的 5.2% 降至 4.3%,去年同期為 9.9%。
免責聲明:
本部落格中包含的資訊僅用於教育目的,不可作為財務或投資建議。 訊息來源認為該報告在發佈之日是準確的。 發行後的情況變化可能會影響資訊的準確性。
過去的效能並不代表未來的結果。 建議在做出任何交易決策之前先自己進行研究。